全球领先的加密货币交易平台

安全、快速、便捷的加密货币交易服务,支持超过1000种数字资产的现货和衍生品交易。

24h 交易量
$8.5B
用户
15M+
币种
1000+

比特币早期挖矿速度:数字黄金的青涩起点

2009 年比特币诞生之初,其挖矿速度与如今的千亿级算力时代形成鲜明对比,那段青涩的发展历程,为加密货币的崛起埋下了重要伏笔。

比特币创世区块由中本聪在 2009 年 1 月 3 日挖出,当时的挖矿几乎是 “零门槛”。早期挖矿依赖 CPU(中央处理器),普通家用电脑即可参与。由于全网算力极低,最初的挖矿难度被设定为 1,区块生成时间稳定在 10 分钟左右,每个区块的奖励为 50 枚比特币。这意味着,在理想状态下,单台 CPU 矿机每 10 分钟就能挖到 50 枚比特币,一天的理论收益可达 7200 枚,这种速度在如今看来堪称 “天方夜谭”。

2010 年是比特币挖矿速度的转折期。随着少数技术爱好者的加入,全网算力缓慢增长,但仍处于 “毫哈希”(MH/s)级别。以当时主流的英特尔酷睿 2 处理器为例,其算力约为 20 MH/s,而全网总算力不足 1 GH/s(1000 MH/s)。此时,挖矿难度虽有小幅上调,但区块奖励仍保持 50 枚,单台设备每天的收益仍能达到数百枚。当年 5 月,发生了著名的 “披萨交易”—— 一名程序员用 10000 枚比特币购买了两个披萨,按当时的挖矿速度,这相当于一台电脑不到两周的产出,侧面反映出早期比特币的获取成本极低。

2011 年,GPU(图形处理器)开始取代 CPU 成为挖矿主力。GPU 的并行计算能力远超 CPU,单卡算力可达数百 MH/s,推动全网算力突破 10 GH/s。挖矿难度随之大幅提升,从年初的数千飙升至年底的数万,但区块奖励仍未减半,单台 GPU 矿机每天仍能挖到数十枚比特币。这一时期,挖矿逐渐从个人 hobby 转向小规模团队作业,部分玩家开始组建 “矿场”,通过多设备并联提升算力,挖矿速度的竞争悄然拉开序幕。

早期挖矿速度的 “迅猛”,本质上是比特币生态初期的特殊产物。一方面,用户基数极少,算力竞争几乎不存在;另一方面,中本聪设计的 “难度调整机制” 尚未经历大规模算力冲击,难度值长期维持在低位。这种宽松的环境,让早期参与者得以低成本积累大量比特币,也为后来的价格爆发埋下了伏笔。

加密货币知识学院

从新手到专家,我们提供全面的加密货币知识和交易策略,帮助你在加密世界中不断成长。